4/07/2011

[轉貼] 曹操是歷史上最牛的盜墓者

漢末的曹操是歷史上最牛的盜墓者。為保證盜墓有組織、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軍中成立了類似“盜墓辦公室”這樣的機構。這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軍方盜墓機構。曹操盜墓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盜到黃金、白銀什麼的,為自己的部隊提供財源。

盜墓,說起來總是見不得人的猥瑣之事。可是,在漢末,居然出了一位盜墓中的王者——曾被漢獻帝劉協封為“魏王”的曹操。

為保證盜墓有組織、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軍中成立了類似“盜墓辦公室”這樣的機構。這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軍方盜墓機構。曹操盜墓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盜到黃金、白銀什麼的,為自己的部隊提供財源。


親臨現場指揮盜墓


曹操盜墓,如果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恐怕就沒人知道了。在陳琳所作的檄文裏,寫到曹操盜劉武墓時,有三條資訊相當重要:

1.盜墓時,曹操是親臨現場指揮取寶的。這在歷史上的盜墓名人中比較少見,這些人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辦。

2.在軍中設置了專職盜墓機構,設置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中國盜墓史上第一次出現專業的盜墓名詞,這是鮮見的。

3.曹操盜墓非常狠和徹底,“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隳突(huī tū)就是破壞的意思,破壞得很徹底,這也是盜墓者的典型性行為之一。

“發丘”與“摸金校尉”


曹操盜墓時設“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來歷一直是謎,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時戲言,也可能是陳琳的比喻說法。但在這以後,一直到今天,“發丘”和“摸金”還代表著盜墓。那麼,“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古代的軍中職位,“中郎將”在漢代是皇帝身邊的親信紅人,統領皇帝的侍衛,御前將軍。相當於今天專門擔任京城和國家領導人安全工作的警備司令,級別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馬,非一般人能擔任。“校尉”,在戰國末期已有此官職,秦漢時為部隊中的中級軍官,級別比中郎將低很多,“中郎將”是指揮官,“校尉”是具體辦事的頭兒。“發丘”,就是盜墓,自然“發丘中郎將”就是盜墓大隊長;“摸金”指到墓中尋找寶物,“摸金校尉”顧名思義,就是帶著一夥盜墓者幹具體事的盜墓小隊長。


盜墓手段成千古之謎


要說曹操盜得最著名的墓冢,當屬芒碭山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這也是梁孝陵被盜的最早記錄。曹操盜墓時不可能不考慮社會的感受,所以他應該是有藉口的。那麼,曹操以何名義盜掘了劉武的墓?大家都知道,1928年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盜清東陵時,是借軍事演習的名義進去的。曹操會不會這樣?唐代大文人歐陽詢等編撰的《藝文類聚•寶玉部上》(卷八十三),轉引《曹操別傳》稱,“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曹操盜劉武墓非常成功,而讓考古專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那時沒有大型的起重設備,曹操手下是靠什麼打開陵墓,盜出這些財寶的?沒有人能說得清,這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盜墓多了,提倡薄葬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

《三國志•魏書》記載,西元218年曹操頒布《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為防止盜掘,曹操還建了好多疑冢並施行密葬。成書于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中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看來,曹操防盜墓與盜墓都很專業。


重情又好色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曹操


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曹操文采武略俱全。身居戰亂之際的他,行軍打仗“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他曾寫了一部十多萬字的“兵書”。曹操的自身武藝也很高強,尤其擅長打獵,曾經一天射得63隻野雞。此外,曹操的文學造詣也很深,“禦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莫過於《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一個既重情又好色的人


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經無法統計。被曹操立為王后的是卞夫人,她原是個歌舞伎,20歲被操收納為妾。結髮妻丁夫人被廢之後,卞遂成為正室。曹操能夠把一個歌舞伎出身的女人立為王后,而且終身相伴,配合默契,用情也算難能可貴了。曹操在徵宛城時,將張繡的嬸子鄒氏收納為妾。

曹操對於樂伎姬粧寵愛備至,但有個前提,必須乖乖地侍候。有次曹操睡午覺,命寵妾到某時辰叫醒他。當時辰到時,寵妾見曹丞相睡得正熟,沒叫醒他,等曹操醒來,立即將這個寵妾用亂棍打死了。



一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人


曹操他殘暴多疑,多疑則傷心,最明顯也最嚴重的就是他的頭痛之症。晚年他有次感到頭痛難忍。請華佗診脈視病,華佗建議他“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為華佗害他,使華佗死於獄中。華佗被殺後,曹操又遇幾次驚駭,幻見被他殘殺的馬騰父子、伏皇后、董貴人、二皇子等20余人,渾身血污,前來索命。曹操病勢加劇,更覺頭目昏眩。次日又覺氣衝上焦,目不見物,不多時便氣絕而死,壽年66歲。


一個生前摳死後寒酸的人


與其他的帝王將相相比,曹操墓要寒酸得多。專家解釋說,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一跟他早年參與過盜墓活動,親眼目睹不少墳墓被盜後屍骨狼藉有關。二是跟他一直提倡的節儉生活有關。據說他10年只蓋一條被子,死的時候穿的衣服上還打著補丁。三國名將陸遜的孫子陸雲當年在銅雀臺見到的曹操遺物:除了曹操蓋過的被褥、使用的腰扇、裹發巾以外,有幾件東西倒是讓人頗感意外,一個是曹操在當時居然用上了牙籤一樣的東西來剔牙!曾聽聞曹操生活儉樸,使用過的“牙籤”也不肯丟棄,在這裡得到了驗證。

轉載自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1/06/content_12762155.htm

4/03/2011

[轉貼] 一般人不了解的諸葛亮生平幾大疑案

一、手足之疑

當年諸葛珪早死,其子諸葛亮投靠從父諸葛玄,但諸葛玄打算赴任於豫章郡為太守,就任的同行之人還有諸葛亮之弟諸葛均及諸葛亮的二個姊姊,除了諸葛瑾外。諸葛亮與其兄諸葛瑾伯仲之間,為何諸葛瑾得以單身奉養繼母遠避江東,然後雖被推薦而仕事於孫權,業已榮華富貴,卻不顧手足之情。諸葛瑾當初丟棄四位兄弟姊妹的生死不顧,事後生活安穩又不回頭尋找,諸葛瑾會不會有遺棄的嫌疑,這不得而知。對諸葛亮而言,這其中的諸葛兄弟相互關係之微妙,耐人尋味。

同時在徐州還有個從弟諸葛誕,在魏國享有盛名,諸葛昆仲之中,諸葛亮、諸葛瑾及諸葛誕在《世說新語.品藻》有:「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評價。但諸葛誕從年輕時已擔任尚書郎及吏部郎,往來皆俊士名流,當時齊名同稱有「四聰」及「八達」之稱,還驚動魏明帝下令免官,但是後來又復職出仕,「為御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從經歷及住來而言,這諸葛誕的身分背景就不會是凡夫俗子,而是名門世家。諸葛亮自幼孤弱,若有此富貴之遠房親戚,卻不就近依求從弟諸葛誕,反隨從父諸葛玄遠走他鄉,諸葛家之間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矛盾,費人疑猜。

「家兄江東聞,從弟中原達」,但諸葛亮卻躬耕隴畝,「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二、同窗好友

相交而互相提攜,曹魏之荀彧引進荀攸、鍾繇、陳群、戲志才、郭嘉、嚴象、韋康、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及司馬懿等人,雖有穎汝區域之限,但舉才之中不乏稱職聞達之佼佼者;孫吳有張昭、張弦、周瑜、魯肅及諸葛瑾,也是互相提攜,私人引進而來(周瑜介紹魯肅,鄧當介紹呂蒙);劉備更是喜歡結交豪俠,蜀漢可說是幾乎是環繞著劉備個人為中心而組織的團體。以相交情誼來論關係,優劣各半,最差就是結黨營社,但最佳也有英雄惜英雄互相提拔的效果。

以交往而言,似乎諸葛亮未能引進親朋好友,徐庶、石廣元及孟公威均仕宦於魏,崔州平也未能封侯拜將,石韜、虛建及司馬徽亦未得顯要。歸納諸葛亮的用人方向,雖得清高不黨之舉,但會不會同時也漏失發崛涓滴砂壤的機會,居然不用昔日青青子衿。對時人來說,認識荀彧,還能在曹操集團謀得一官半職;結交周瑜,魯肅被孫權所重用;反而交遊諸葛亮,卻不被劉備所用,布衣如故。所謂的荊州集團,諸葛亮卻沒用半個人來自躬耕時結交的同窗。

三、婚姻嫁娶

若硬說諸葛亮趨附門閥勢族,則應攀枝逢迎,在隆中盡結交布衣或隱士,根本無法因關係求得一官半職。此點同樣用在娶妻婚姻分析,諸葛亮雖結親黃家,但未因此而晉身龍門。諸葛家雖與龐家、黃家、蒯家、蔡家、習家及劉表建立姻親表裡,結果這些人大部分都未能加入劉備集團,蒯良、蒯越、龐山民及蔡瑁等人心向曹魏,龐統原先也任職於周瑜麾下,所謂的荊州名士勢族,幾乎皆投魏而不向劉備。龐統加入劉備還比諸葛亮要晚,諸葛亮亦未藉龐統而接近劉備。因此批評諸葛亮以狹心現實依附勢族,但依此看來,這樁所謂政治婚姻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

劉備還有麋夫人與麋竺的政治婚姻,曹操亦為曹整娶納袁譚的女兒的政治手腕,這些政治婚姻都為劉備及曹操帶來相當程度的利益。但是諸葛亮的黃夫人,卻不見政治其利,亦未有助於前途的發展。凡事若有因果,則可稱之奏效;若是毫無影響,足見當初無心。諸葛亮的婚姻沒有帶來皇親國戚的身分,或是政治上升官仕宦的踏石,因此所謂的諸葛亮政治婚姻無效,東漢多的是外戚干政,諸葛亮卻未因婚姻而在政治上發展。

四、躬耕居所

至於隆中,原本應屬南陽郡管轄,但荊州牧劉表僅治七郡,剛好就少了原荊州八郡之一的南陽郡,當時南陽郡被張繡雄據,而張繡後來投降曹操,南陽郡不是被張繡就是被曹操所統治。襄陽原屬南郡所管轄,但是南郡的郡治在江陵,濱臨長江水邊,反而稍北之襄陽因其地理位置關係,有必要以重兵鎮守,所以劉表才親守於襄陽,以防萬一來自南陽的南​​侵時得以迅速反應。隆中及新野雖屬南陽,卻離襄陽很近,這也是為什麼劉表可以派劉備駐兵於新野,在​​博望設偽遁伏擊以拒夏侯惇及於禁,或是劉備能在南陽郡內出入三顧茅蘆,從此可推論隆中及新野皆屬劉表的勢力範圍,雖然南陽仍在曹操統治之下,此為躬地之爭。

住在隆中則受到劉表的統治,不會說夾在南陽郡的官吏與襄陽的官吏而無人可管,南陽郡從魏,隸屬曹操勢力,襄陽為劉表自領,效力早已囊括隆中。若是生活可安定於被曹操所管,諸葛家族也不必遠從曹操所治的徐州出走,離鄉背井重回曹操勢力範圍之內。隆中雖名屬南陽,但容諸葛亮長期居住,劉備走訪尋才,劉表在荊州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五、儒經治學

兩漢經學發達,但師承的區別就足以爭議,特別是今古文之爭。諸葛亮早年顛沛流離,無博學鴻儒的誨諄及家世背景的支持,無論學習或作學問,先天上不如人,造成起跑點的延遲。劉備尚能向九江太守盧植就讀,孫權曾讀四經(詩、書、禮記及左傳)及春秋外傳,曹操本人更是孝廉出身,能詩能賦。但諸葛亮早年父母雙亡,生活尚且困難,無瑕精進課業。古文經講實事求是,沒有原文原典,就無緣入門作學問(就算家貧無力購置書冊,想拓印太學碑林上的經文也不得要領,因為碑林遠在關中長安,而諸葛亮家住徐州。);今文經尚微言大義,春秋書法全憑教導植基,沒有訓釋引註的協助,百思不得其解。

從教導劉禪的「申子、韓非子、管子及六韜」,這些書極具譬例繁多,適合引起興趣的啟蒙初導,當成看故事說書也行。反而從與劉備會談之隆中對、向劉琦獻策脫身、詣孫權說同盟戰赤壁、勸進立王稱尊號及議吳稱帝不絕盟,諸葛亮引用使用大量的歷史前例,所知時代早已超越春秋戰國,見識廣闊而多方涉獵。相傳《將宛》及《便宜十六策》為其兵法作品,記載對治軍、用將、君臣及政事的各項見解,議論大於文飾,貫徹「治實而不治名」講究實際的作風。因此諸葛亮治學似乎沒有固定學派,反而為齊眾家之大成。

六、《魏略》多誤

兩種以上不同的記載彼此衝突,在未能肯定誰是誰非之前,不宜鐵口直斷,驟下結論。正史《三國志》談劉備「三顧茅蘆」尋訪諸葛亮,《出師表》也談劉備「三顧茅蘆」尋訪諸葛亮,《魏略》卻談諸葛亮「北行見備」。不過《魏略》的地理位置錯亂,宛如《三國演義》的「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方向感有誤。劉備若屯兵於樊城,造就成諸葛亮「北行」的條件必須是諸葛亮身在樊城的南方,但諸葛亮隱居於隆中,隆中卻在襄陽的西北方,可參考習鑿齒的《諸葛亮宅銘》及盛弘之《荊州記》:「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如果諸葛亮從隆中到樊城,方向就變成「東行」或「南下」;或者諸葛亮必須人在樊城的南方,才有辦法完成「北行」的任務。樊城的南方有襄陽及江陵等,不知諸葛亮何時何故離開隆中專程南下,再來「北行見劉備」。

其它還有錄遊戶益實兵之差及結髦牛織毦之疑,《魏略》清楚敘述瑣事甚細,卻無對隆中對有過片言只語,暗有否定諸葛亮不住隆中之意。正如《魏略》還提到劉禪被賣,再由張魯送回及立太子事,按劉備稱漢中王后始立太子,時間在劉備戰勝曹操之後,其中曹操還收降張魯,劉備反而還沒機會攻打張魯。稱王登基這種大事所知之人甚多,不會因為消息不詳而搞不清楚,那麼其它旁門左道的小事,反而知道的太仔細,或許有問題。像《魏略》就把劉禪的名字寫成「劉昇之」,難怪裴松之對《魏略》傳聞之言亦有微詞。

摘自http://blog.cnfol.com/ptyj/articles/620830.html

返回三國演義 - 諸葛亮 (生平/趣聞/相關文集)

誡外甥書 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返回三國演義 - 諸葛亮 (生平/趣聞/相關文集)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返回三國演義 - 諸葛亮 (生平/趣聞/相關文集)

隆中對 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羽、飛乃止。

返回三國演義 - 諸葛亮 (生平/趣聞/相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