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08

三國志英傑傳

三國志英傑傳攻略流程目錄(請按標題進入):

三國志英傑傳攻略流程 序章

汜水關之戰 | 虎牢關之戰

三國志英傑傳攻略流程 第一章

第一幕: 信都之戰 | 巨鹿之戰 | 界橋之戰
第二幕: 北海之戰 | 徐州之戰 | 小沛之戰
第三幕: 泰山之戰 | 夏丘之戰 | 彭城之戰 | 淮南之戰
第四幕: 彭城之戰 | 夏丘之戰 | 下邳之戰
第五幕: 廣陵之戰 | 徐州之戰


三國志英傑傳攻略流程 第二章

第一幕: 充州之戰 | 古城之戰 | 穎川之戰 | 汝南之戰
第二幕: 江夏之戰 | 南陽之戰
第四幕: 博望坡之戰 | 新野之戰 | 襄陽之戰 | 長阪坡之戰I | 長阪坡之戰II

三國志英傑傳攻略流程 第三章

第一幕: 江陵之戰 | 零陵之戰 | 武陵之戰 | 桂陽之戰 | 長沙之戰
第二幕: 公安之戰
第三幕: 雒城之戰Ⅰ | 雒城之戰Ⅱ | 葭萌關之戰 | 成都之戰
第四幕: 瓦口關之戰Ⅰ | 瓦口關之戰Ⅱ | 定軍山之戰 | 葭萌關之戰 | 天蕩山之戰 | 漢水之戰 | 陽平關之戰
第五幕: 麥之戰 | 西陵之戰 | 夷陵之戰

三國志英傑傳攻略流程 終章

第一幕: 襄陽之戰 | 新野之戰 | 宛城之戰Ⅰ | 宛城之戰Ⅱ
第二幕: 陳倉之戰 | 長安之戰 | 許昌之戰Ⅰ | 許昌之戰Ⅱ
終幕: 鄴城之戰Ⅰ | 鄴城之戰Ⅱ | 鄴城之戰Ⅲ

小小秘技:
三國志英傑傳
開始畫面時輸入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初劉備、關羽、張飛等級50金50000

三國志XI/三國志11攻略


三國志攻略:

三國志XI/三國志11攻略FAQ
三國志XI/三國志11界面與操作
三國志XI/三國志11內政與技術
三國志XI/三國志11戰爭與策略
三國志XI/三國志11舌戰
三國志XI/三國志11武將及特技(技能)列表
三國志XI/三國志11技巧值祕籍
三國志XI/三國志11隱藏要素
三國志XI/三國志11所有非史實劇情列表及發生條件


本攻略已經永久遷至建設三國三國志XI/三國志11/三國志十一攻略,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三國志11是日本光榮公司研發銷售的一款電子遊戲。為三國志系列的第11作。音樂由池賴廣擔當。個人電腦用版本發表之後,又發表了PS2和Wii的版本。
與前10作使用羅馬數字的表記名稱不同,這一作使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 與三國志X這款武將角色扮演類遊戲不同,三國志11再次回到了戰略類遊戲。與《三國志IX》、《三國志X》一樣,這次也是使用一張地圖來體現全中國的風貌,並且採用了標清電視技術以及漢語配音(在威力加強版中可以選擇日語)。

8/24/2008

富甲天下5

1. 系統配置要求 (System Requirement)
2. 富甲天下5介紹
3. 秘技密碼
4. 攻略心得
5. 寵物技能資料
6. 裝備資料
7. 武將成長統計
富甲天下5
英文名:The Millionaire of 3 Kingdoms
開發:光譜資訊
發行:光譜資訊
遊戲類型:桌面
遊戲平臺:PC

官方網站:
http://www.ttime.com.tw/game/rich5/

富甲天下5下載
http://www.smile999.com/catalog/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258
~請支持正版遊戲哦!~

趙雲是女兒身的十三個理由

原文


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的一支考古隊伍將劉備墓出土,發現了一大批東漢未年的文物。當中最叫人咋舌的,是發現了漢先主劉備的手稿, 揭開了二千年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三國名將趙雲,竟然是女扮男裝的花木蘭,而且與劉備有著不只是君臣的關係! 手稿中劉備多次提到與諸葛亮討論趙雲的名份問題。可惜因為內部政策關係,官方只公開了部分的手稿內容,且不多提到關鍵內容。 有學者就本身三國廣為人知的故事作出分析,提出多點指出本身趙雲的性別也是有跡可尋的,且看以下分析。


1. 趙雲廿十歲出頭便跟著劉備,從界橋到長阪坡的時候十八年,後來還跟著劉備、諸葛亮幾次出訪東吳,但照樣年輕貌美,面孔白晰,不象別的那些男人,鬍子拉碴的。

2. 長阪坡一戰,劉備自己也把妻兒老小都丟了,自個兒逃命。反倒是趙雲,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把小阿斗 救了出來,這不是女人的母性是什麼?而且惡戰當中,小阿斗不但不哭,反而睡得香甜,試問哪個大男人有這樣的本事?

3. 趙雲救出了小阿斗,回到劉備陣中。劉備居然說出“小娃兒險折吾大將!”的說話,再扔低自己的孩子強調趙雲的重要性。這分明是劉備無法用言語表達趙雲對自己所奉獻的感激,只好扔阿斗表示趙雲的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4. 趙雲本身跟從公孫瓚,在北海救孔融一役中與劉備懈逅,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說法,劉備與趙雲臨別時“執雲之手依依不捨”。男人見到男人,頂多是識英雄重英雄,互相尊重,何來依依不捨?可見趙雲是一個清麗脫俗的美女。

5. 趙雲不願意結婚,趙範要把守寡的嫂子介紹給趙雲。按照常理,趙雲不願意也就算了,但他竟然和和趙範翻臉,逼得趙範再次反對劉備。一個男人為甚麼會對娶一個女子那麼厭惡?這一點也是十分可疑的。

6. 趙雲是女扮男裝,劉備、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劉備安排趙雲保護家小,換了別人,關羽憋得紅著臉,既不忍心也不放心,張飛又是粗人,不夠細心,別的人就更信不過了。

7. 趙雲本領高強,對劉備這麼忠心耿耿,劉備、諸葛亮卻一直不肯重用趙雲,極少給予趙雲獨領三軍的機會。趙雲從未試過當一城太守,每次也只 是跟隨劉備當私人保鑣。如果說門第之見,那關、張不也是出身低微?如果說是不信任,那也不會把一家老小的性命托付給趙雲;如果說不知道他的膽略,劉備自己 不也說過“子龍一身都是膽”。一個一身都是膽的武將為其麼會不被重用?原因很簡單,就是劉備不太願意自己的女人冒太多的險。

8. 曹操在長阪坡為什麼下令不准放箭,只要活捉趙雲?如果說愛惜人才,文的如審配、 陳宮,武的有顏良、文醜,還有活捉的呂布,他都照殺可也,毫不在乎,為什么這麼在乎趙雲?只要想想曹操是個花心的老色鬼,就該知道答案了。曹操怎麼會知道 這個秘密呢?最大的可能該是徐庶告訴他的。

9. 劉備在策封五虎將時,關羽曾大發雷霆,表示不與黃忠等老將為伍。可是關羽在效力曹操時曾謙虛地說自己不如張飛勇猛,試問一個如此謙虛的人為甚麼會為與老將為伍發怒?可見事實的真相是關羽根本不是為與老將為伍發怒,而是為與女子為伍而發怒。  

10. 正因為趙雲是女扮男裝,又長期跟隨劉備,所以和劉備的幾個夫人也有恩恩怨怨。糜夫人跳井自殺,只是趙雲一面之詞,死無對證,難保這不是爭風吃醋,趁亂加害的一起謀殺。

11. 趙雲和劉備的特殊關係,使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跨江截阿斗,趙雲作為一個武將,卻能管劉備的家事,還能對孫夫人拔劍相向,差一點把孫夫人逼得跳江,連張飛這個結義的大老粗都覺得過分了,趙雲卻做得出,這完全由趙雲在劉家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

12. 劉備去東吳娶親,帶著趙雲去,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過去的密信有蠟丸,或者像曹操那樣送個盒子,偏偏諸葛亮給趙雲的卻是女人用的錦 囊,本來送女人的東西會惹得別人不高興的,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五丈原把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目的是為了激怒他。可他送趙雲錦囊,一個送得,一 個收得,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13. 趙雲之死,是給趙夫人用針紮死的,趙夫人為什麼這麼深仇大恨?分析起來,一定是趙雲為了掩人耳目,假意娶了親,還領養了兩個孩子,但趙夫人肯定是知道真相的,想到一輩子就這麼給騙了,能不生氣嗎?


所以說,趙雲其實和聖女貞德一樣,是個在亂世年頭,敢於在男權社會中,以自己本領和膽量展示自己才華的獨特女性。 只是在那個封建社會裏,她們只能喬裝改扮,扮演了一個扭曲的男性形象以逃避社會的排斥。聖女貞德阻止了英國人的南侵,歷史性地拯救了整個法蘭西。趙雲雖然沒有聖女貞德般的影響力,可是兩千年過去了,她依然以特殊的魅力活在世人心裏。

8/23/2008

諸葛亮(諸葛孔明) - 生平/簡介/趣聞/相關文集

臥龍吟視頻


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卒於西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歲。自幼父母雙亡,隨叔父到荊州躲避戰亂,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隱居十年。後因劉備三顧茅廬相請,向劉備提出據守荊益、聯吳抗曹及三分天下之計,史稱隆中對。又親往江東遊說孫權聯合抗曹。在龐統戰死後,幫助劉備入川,鼓勵劉​​備即位漢中王,建立蜀漢政權。劉備臨死前把自己的孩子及復興漢室大業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一方面東和孫權,又下南蠻平亂,並屢次北伐曹魏,最後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現在,諸葛亮已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歇後語“事後諸葛亮”就是指事後聰明。傳說諸葛亮還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

諸葛亮生平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東漢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西元197年),玄病故。 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裏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 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從此,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亮平日好唸梁父吟,人稱"臥龍",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好友崔州平、徐庶都深信他的才能。當時荊州名士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諸葛亮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裡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民間也有一說是為黃氏貌醜只為易容之術,是為免人調戲之故。當地人有一傳說:「黃月英長得花容月貌。聽說諸葛亮學識人品俱佳,就很傾慕他,於是托父親主動提親。她請父親在諸葛亮面前說自己很醜,看他是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沒想到諸葛亮很爽快地答應了。結婚那天,黃月英頭上蓋著一塊紅布,她想試探一下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心甘情願,能不能毫不猶豫地去揭紅蓋頭。沒想到諸葛亮真的二話沒說就揭了蓋頭。面對花容月貌的黃月英,諸葛亮以為弄錯了。這時一臉喜氣的新娘才​​道出了原委。」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經司馬徽和謀士徐庶推薦,劉備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授以三分天下之計,並鼓勵劉備兼併荊、益二州,連吳抗曹,史稱隆中對。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爲報答劉備三顧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西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爲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西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服。諸葛亮又藉鑑於「眾建諸侯分其力」,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准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同年因輔臣李因私利建議諸葛亮接受「九錫」,諸葛亮大怒;陳震又揭發李嚴於任江州刺史巧詐地方;加上時逢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能及時籌集到糧草,卻寫信謊報皇上命令退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後人評價
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爲表率”。
《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爲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
《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爲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後面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姦,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大勳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爲“天下之奇才”。

諸葛亮孔明生平相關詩集/古文:
臥龍吟
出師表 諸葛亮
後出師表 諸葛亮
誡子書 諸葛亮
誡外甥書 諸葛亮
詠懷古跡 杜甫
閣夜 杜甫
蜀相 杜甫
古柏行 杜甫
八陣圖 杜甫
隆中對 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孔明生平相關趣聞:
諸葛亮的鵝毛扇
周瑜與諸葛亮對詩趣聞
諸葛亮的八卦衣
神機妙算救後代
吃瓜留子
三國將軍們被偷手機後的情況

諸葛亮孔明生平劇照/相關圖像:
諸葛亮(三國演義-唐國強)
諸葛亮(赤壁-金城武)
諸葛亮(新三國演義-陸毅)
諸葛亮(三國無雙)
諸葛亮(光榮三國志系列)
諸葛亮(橫山光輝三國志)

諸葛亮孔明生平相關文章:一般人不了解的諸葛亮生平幾大疑案

諸葛亮\孔明\臥龍生平相關演義章回 [點擊進入]

諸葛亮生平事蹟列表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年號公元年齡生平及事蹟
光和4年1811歲諸葛亮誕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1899歲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19212歲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去世。
興平元年19414歲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謹及繼母則赴江東。
初平2年19515歲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亮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章)。
建安2年19717歲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19919歲諸葛亮與徐庶等拜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
建安12年20727歲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提出“隆中對”,並加入劉備麾下。
建安13年20828歲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20929歲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21131歲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21434歲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連同張飛、趙雲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21535歲諸葛亮著手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21838歲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22141歲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22343歲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22444歲諸葛亮再次整頓巴蜀內政,穩定人心,平息因劉備戰敗而引發的混亂。
蜀建興3年22545歲諸葛亮率軍南征,七擒孟獲,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22646歲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22747歲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同年北伐。
蜀建興6年22848歲因為街亭失守,北伐中斷,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22949歲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23050歲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23151歲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23353歲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54歲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三國演義 趙雲生平簡介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南)。趙雲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少有名聲。初平二年(191年),諸侯互相征戰,當時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因協助袁術而死,公孫瓚便遷怒於袁紹,於是屯兵槃河並上疏朝廷細數袁紹的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袁紹,常山國經過商議之後一致推舉趙雲,率領該郡義軍去投奔公孫瓚。公孫瓚派遣劉備為田楷阻擋 袁紹,趙雲也隨從前往,是劉備的主騎。後來劉備在當陽長阪遭曹操追擊,丟棄妻兒南逃,趙雲親自抱著幼兒後主劉禪,保護甘夫人(後主劉禪的母親),使她們幸免於難。後來,升任牙門將軍。劉備進入四川,趙雲留守荊州。劉備從葭萌回兵進攻劉璋,召諸葛亮。諸葛亮率領趙雲與張飛等將一起逆流西上,平定郡縣。到達江 州,分兵派遣趙雲從外水(今岷江)至江陽,與諸葛亮在成都相會。成都平定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

建興七年(229年),趙雲病逝,後主於景耀四年(261年)追諡他為順平侯。

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承繼爵位,官至虎賁中郎,並擔任領軍的職務;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遝中追隨薑維時戰死沙場。

相關文章:
趙雲是女兒身的十三個理由
三國將軍們被偷手機後的情況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龐統

劉備之軍師中郎將。龐統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赤壁之戰,統避亂江東,為魯肅薦於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助瑜火攻大敗。瑜卒,亮往弔孝,因得見統。時肅亦薦 統,因統貌陋,慢孫權,不用。統遂往荊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輕之,任為耒陽令。統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張飛往責,飛識統才,遂拜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後統隨先主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攻雒城,因疑亮欲爭功,不從亮書勸阻,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為亂箭射死。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龐統借箭

諸葛亮的信:龐統,你千萬不要出擊。

龐統:渾蛋孔明,我又沒打算出擊,這下好了,我不出擊的話大家會說他神機妙算,功勞反而歸他了……沒辦法了,出戰!

劉備:副軍師,我的馬借你。



〈一小時後……〉



士兵:不好了!副軍師中亂箭死了!

劉備:多少支?

士兵:1000多支。

劉備:賺到了,真好。比草船借箭好用。

姜維

姜維父親早年死於羌﹑戎的叛亂中,與母親相依為命,姜維喜歡漢朝學者鄭玄的學說,時常結交一些豪傑,心中有大志。最初為曹魏將領,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祁山,當時姜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正與天水太守馬遵同行,馬遵聽到漢軍將至且諸縣皆響應漢軍,懷疑姜維等人皆有異心,遂棄姜維等人自行逃走,姜維等人察覺馬遵已逃走,想回去,但城門已關閉,想回去冀城也被拒於門外,在情勢所逼下投降蜀漢(《三國演義》記述姜維曾用計使諸葛亮北伐受挫,然後諸葛亮用計收降姜維)。

姜維投降蜀漢後,年僅27歲就封侯拜將,官拜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對姜維評價很高,曾說:『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我觀察他的才能,李邵、馬良都比不上他,為涼州的上選人才。』又說:『姜維不但在軍事上很有見解,而且為人勇敢大膽,深明義理,深解兵法。更為可貴的是此人心存漢室,我打算讓他一邊操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邊將我平生所學的軍事知識傳授給他,然後就帶他進宮去覲見天子,請天子予以重用。』。

234年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蜀漢後主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238年,隨諸葛亮的後繼者蔣琬(時為大將軍)遷往漢中。蔣琬不久升為大司馬,便以姜維為司馬。243年升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247年升衛將軍,與費禕共同行使尚書的職權,當年並平定汶山平康蠻人的反叛,以及在隴西﹑南安﹑金城界和魏國將軍郭淮﹑夏侯霸交戰。249年,劉禪授姜維假節,姜維出兵西平,沒有什麼重大戰果就撤兵。費禕還健在的時候,和姜維的戰略相左,主張主動攻擊的姜維每次出兵,費禕只給他一萬人的軍隊,所以也沒有重大戰果。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孫尚香

孫尚香,乃孫權之妹。劉備向東吳借荊州不還,魯肅身負干係;周瑜一為救友,二為國計,於是上書孫權,教使「美人計」,進妹予劉備為夫人,誘其喪 志而疏遠屬下。孫夫人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身邊侍婢百餘人,皆親自執刀侍立。不料在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安排下,假婚成真姻;後來夫人更助劉備返蜀,於路上 怒斥追襲的吳將。後劉備入益州,使趙雲領留營司馬,留守荊州。此時孫權聞知劉備西征,於是遣周善引領舟船以迎孫夫人,而夫人帶著後主劉禪回吳,幸得趙雲與 張飛勒兵截江,方重奪劉禪。彝陵之戰,劉備戰敗,有訛言傳入吳中,道劉備已死,孫夫人傷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後人為其立廟,號曰「梟姬廟」。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徐庶

徐庶,字元直,本姓徐,名庶,後改名為單福。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徐庶年少時愛好擊劍,後折節向學,遊學四方。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與劉備,被拜為軍師。徐庶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曹將呂曠、呂翔,鬥 陣勝曹仁,並計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曹操欲拉攏徐庶,於是程昱取來徐庶老母,用偽書賺徐庶來降。徐庶臨走 前向劉備“走馬薦諸葛”,並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後徐庶跟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在龐統建議下,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國時期魏王朝的創建者。

丕少時好弓馬,誦詩、論。及長,熟讀《五經》、《四書》、《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畢覽。他生於戰亂年代,青年時便隨軍作戰。建安16年(211),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22年(217),被曹操立為嗣。曹操死後,丕襲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漢稱帝,為魏文帝,都洛陽。

他一生注重政治和文學。在政治上,曹丕比較保守,用人上不再“唯才是舉”。他推行九品中正制,確立、鞏固士族門閥的特權,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官僚體制。為實現南北統一,他曾兩次出兵伐吳,一次在黃初5年(224),因江水盛長,未能如願;一次在黃初6年(225),因天寒結冰,舟師不可入江,只好作罷。

曹丕在文學上著作甚豐,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學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宣導者。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他一生存有辭賦30篇,詩40餘首,《黃覽》100卷,《列異轉》3卷。

曹丕與故鄉譙縣(今亳州市)的關係十分密切。他生於譙縣,視故鄉為“龍興之地”,稱帝后改譙縣為陪都,使譙縣轄區擴大,人口增多,生產恢復。他稱帝不久,即 率軍入譙,設宴“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于邑東”並下令立“大饗之碑”,蠲免故鄉百姓田租,徙民屯田於譙,對故鄉譙縣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三國演義 曹操生平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機警,既長,喜結交名士。20 歲時,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在任期間,造五色棒懸于尉廨門上,有犯禁者,不論地位高低,皆棒殺之。後遷頓丘令,征拜議郎。靈帝 光和7年(184),改任騎都尉,隨皇甫嵩鎮壓穎州黃巾軍,遷為濟南相。中平6年(189),曹操與袁紹討伐董卓兵敗。後鎮壓黃巾軍,隊伍日益壯大,于建 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縣,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大權在握,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征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

建安13 年(208),曹操率軍大舉南下,與孫權、劉備大戰於赤壁,曹軍大敗。建安16年(211),曹操擊敗了馬超、韓遂,奪取了關、隴。後南攻孫權不成,形成 了南北對峙局面。這時,曹操由漢中進攻劉備亦告失利,統一中國的壯志未能實現。建安18年(213),曹操進為魏公,21年(216),晉封為魏王,25 年(220),病逝於洛陽。其子曹丕代漢建魏後,追封為魏武帝。

曹操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用人唯才是舉,不論出身。曹操重視農業發展,推行一系列發展和恢復農業生產的政策,促進經濟的發展。曹操精于詩文,在其父子的宣導帶動下,我國文學進入了輝煌時期,形成了建安文學。曹操的遺著有《魏武帝集》。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夏侯惇

夏侯惇(?—220),字元讓,亳州人,夏侯淵之族兄。

夏侯惇14歲時,從師學習。有人污辱他的老師,被他殺死,由此以勇氣聞名於鄉里。

曹操起兵,夏侯惇是最早的將領之一。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曹操與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任奮武將軍,夏侯惇為司馬。曹操為州牧時,夏侯惇為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曹操東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以後,夏侯惇隨 曹操征討呂布,收復下丕、徐州諸地。戰後,任陳留、濟陰兩郡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值大旱,夏侯惇率軍民陰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百姓受益。不久,調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後,夏侯惇為曹操鎮守後方,立下功勞,升伏波將軍,仍兼任河南尹。建安21年(216),夏侯惇隨曹操東征孫權。歸來 時,曹操留他和曹仁、張遼帶兵屯駐居巢(今安徽巢縣西南),以防吳兵。建安24年(219),關羽圍樊城,夏侯惇隨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摩陂(今河南郟縣東 南),被授予前將軍。曹操死後,魏文帝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幾個月後,夏侯惇因病去世。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夏侯淵

(?—219),字妙才,亳州人。其心地善良,鄉人有難,常盡力相幫。曹操在家鄉時,受某一案件的牽連,夏侯淵代其承擔。後曹操又設法營救,才得以免禍。

夏侯淵跟隨曹操起兵,作戰勇猛,曾任別部司馬、騎都尉,後升任陳留、潁川太守。建安5 年(200),夏侯淵為督軍校尉。建安6年(201),因功拜典軍校尉。建安16年(211),從曹操西征韓遂、馬超。同年12月,曹操引軍東還,留夏侯淵率朱靈、路招等鎮守長安。他擊敗盤據終南山的劉雄,收其眾,又攻破雩縣(今陝西戶縣),斬殺馬超餘黨。建安19年(214),夏侯淵進軍顯親(今甘肅臨 夏東北),斬殺宋建。之後,派張合渡過黃河,進入小湟中(今青海東北湟水兩岸之地),征服河西,平定隴右。為此,曹操下令褒獎,稱夏侯淵像老虎那樣橫行隴右,所向無敵。

曹操平定張魯之後,以夏侯淵為征西將軍,令其鎮守漢中。建安23年(218),劉備進駐陽平關,夏侯淵與劉備相拒逾年。次年春,劉備南渡沔水,結營定軍山。夏侯淵率軍來攻,黃忠居高臨下,奮勇衝殺。淵軍大敗,本人亦為黃忠所殺。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曹仁

曹仁(168—223),字子孝,亳州人,曹操的堂弟。少年愛好射獵。東漢末,天下大亂,曹仁聚眾千余人,征戰於淮泗之間,後來跟隨曹操破袁術、東征陶謙,攻陶謙屬地數縣,將陶謙來援部隊一一擊破。後來曹操伐呂布,更生擒呂布大將劉何,後來征伐張繡時,曹仁負責攻略周邊數郡,捉拿俘虜達三千餘人,後來在曹軍北還、張繡派軍追擊時戰敗,獨曹仁鼓舞士氣,軍心振奮,反將張繡部隊擊破。

從曹操討平荊州,曹仁進封征南將軍,屯於江陵,拒守吳將周瑜。周瑜帶軍數萬,其前鋒數千人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將牛金迎擊,但牛金寡不敵眾被圍。曹仁與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頻沒,左右之眾皆失色驚懼。惟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慌忙阻止說:「賊眾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棄數百眾,何須將軍以身相赴!」曹仁不應,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與敵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為曹仁只是立在溝上,為牛金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衝入敵圍,救出牛金等人。但敵圍中尚有餘眾未出,曹仁復還,將餘兵從圍中救出,又殺敵數人,把吳軍擊退,死者只有數人。陳矯等初見曹仁衝出,皆惶懼無措,直到親見曹仁還城,不得不歎道:「將軍真乃天人!」三軍皆服其勇。曹操更加大彰其功,轉封安平亭侯。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曹軍死傷甚多,南郡始終被攻克。

西討馬超,曹仁為安西將軍,總督諸將拒守潼關,破馬超於渭水之南。其時河間蘇伯、田銀反,曹仁遂行驍騎將軍,都督七支大軍討破田銀等眾。曹操復以曹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旅樊城,擔當鎮守荊州之重任。其時宛城有侯音作叛,聚眾數千人,曹仁反應甚快,即率諸軍攻破侯音,斬其首,屠宛城,再還屯樊城,拜為征南將軍。後來關羽進攻樊城,時漢水暴漲外溢,于禁等七支援軍盡遭淹沒,于禁更向關羽投降。曹仁以數千人馬守城,城也被淹沒甚深。關羽乘船隻臨城,分數重包圍樊城,使樊城內外斷絕,糧食亦將盡,救兵尚不至。曹仁身先激厲將士,示以必死之志,眾將士皆感動而無貳心。後徐晃引兵救至,洪水亦稍減,於是徐晃從外擊關羽,曹仁從內潰圍而出,終於擊退關羽。曹丕稱帝后,官拜大司馬,被派駐軍合肥,抗拒孫權。黃初4年(233),曹仁病死,諡曰“忠侯”。

《史記》:「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傅子》:「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曹洪

曹洪,字子廉,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曹魏名將。隨曹操追襲董卓滎陽時,曹軍為董卓部將徐榮所敗,曹操失馬,曹洪捨命獻馬並救護曹操,使曹操免於厄難。後多隨軍征伐,討黃巾、張邈、呂布、袁紹時,殺何曼、袁譚等,鹹有功勞。後引軍助夏侯淵、張郃鎮守西線。曹洪性格急躁,馬超襲關中時,洪與徐晃並為前部,卻因禁不住挑釁而失關。然而後來搏戰馬超,再次救得曹操脫離險境。曹丕即位時,封為衛將軍,進封野王侯,並與曹休掌典禁軍。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典韋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西)人,東漢末年群雄曹操的重要將領。

早年,襄邑的劉氏與睢陽的李永有仇怨,典韋要為劉氏報仇。但李永為富春長,警備森嚴,典韋便用車載著雞和酒扮作商人,當門打開,典韋取出懷著的匕首,衝入門殺死李永,並殺死其妻,之後徐徐步出,取出車上的刀、戟逃走。因李永居近市集,全市皆驚動,李永手下追來者雖有數百人,但都不敢走近。走了四五里路,遇到其同伴,成功逃離。於是令不少豪傑知其名。後來張邈舉兵,典韋參軍為士,屬於趙寵之下。之後獲得曹操大將夏侯惇賞識,轉為其麾下,數戰有斬敵首之功,拜為司馬。

典韋勇猛不同凡嚮,形貌魁梧,他身邊士卒都十分勇敢,每場戰鬥,都先登陷陣。如戰呂布、宛之戰都看出其勇武果敢。又如插在營門前的牙門旗(約95公斤),一個普通人根本舉不起,但典韋用一隻手輕易舉起,其力氣過人,受人推崇。而且愛酒食,會與左右部下分享酒食,一起大吃大喝,所以有許多部下,但典韋仍不停供養他們。

為人忠慎穩重、志節任俠,如曾為劉氏報仇。後為曹操近衛,常站著一天侍衛,晚上也在曹操營帳左右睡而不回家。愛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都說:「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而曹操在宛設宴,曹操飲酒時,典韋持大斧站在曹操後面,每次有人上前,典韋都舉斧怒視,張繡及其將帥都不敢仰視

197年,曹操攻宛,張繡投降。曹操十分高興,設宴歡聚。十多日後,張繡反叛,偷襲曹操之營,曹操不利,輕騎逃走。典韋擋在門前,令敵軍不能入,張繡軍惟有分散從別門進入。當時典韋身邊的十餘人皆死戰,以一當十,典韋手執長戟左右攻擊,可是身邊士卒一個個戰死,典韋也身受數十傷,敵人乘機上前要捉他,反被典韋雙手挾著兩人並擊殺,其餘敵人都不敢上前。典韋奮而衝前,殺了數人,傷創突發,死前瞪眼大罵敵軍。最後張繡軍才敢再上前,割取其頭,互傳觀看,覆軍就視其軀。

曹操退至舞陰,知道典韋戰死,不禁落淚。後取回其屍體,對著典韋屍體大哭,把他安葬在襄邑,每次經過其葬地,都用牲口拜祭典韋。243年7月,典韦與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階、陳群、鍾繇、張郃、徐晃、張遼、樂進、華歆、王朗、曹洪、夏侯淵、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因功而受到曹芳於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8/22/2008

郭嘉\郭奉孝生平簡介(Draft)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本屬於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的謀士,任司空軍祭酒,封洧陽亭侯,死後諡為貞侯。

他“少有遠量”,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不與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結英雄豪傑,談論時勢。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為了成就功業,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他發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叹曰“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定霸王之業,難矣!”,因此接受荀彧的推薦,投靠曹操。曹操本對潁川賢達懷有特殊感情,他認定 “汝、潁固多奇士”,所以對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如同荀彧一樣,郭嘉在重要關頭也總是為曹操謀劃。如:官渡戰後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連戰數克”。這時,有人主張加強攻勢,徹底剷除袁軍。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他認為譚、尚都深得袁紹寵愛,袁紹生前又無立嗣,兄弟二人之謀臣“必定鬥其間”。如果我們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將合謀圖外;相反,“緩之而後爭必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如其言,曹軍一擺出攻劉表的姿勢,袁氏便出現內訌。曹軍回兵各個擊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隨曹操平定烏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諡貞侯。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親密無間。郭嘉說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說郭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問疾者交錯。”不幸而死,曹操“臨其喪,甚哀”,並不無惋惜地對荀攸等人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擬交郭嘉以治國安邦之任,可見曹操是多麼賞識其才。郭嘉死後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績,稱讚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述追贈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給曹操的統一大業以很大影響——至少是曹操認為這樣。次年曹操赤壁失利,還深情歎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後人有詩讚歎郭嘉說: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生平
弱冠隱居郭嘉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此前曾北見袁紹,瞭解袁紹的器度後,對其謀臣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離開遠去。197年,郭嘉二十七歲時,被司徒趙溫辟為府吏;彼时曹操未登大统,所赐职位只能根据军中事务授予。曹操偏爱郭嘉,另外专门设立“军师祭酒”一职。就如周瑜专门任大都督,诸葛亮专门任军师中郎将一样。一說司徒為司空之誤,實為曹操辟為司空軍祭酒。[谁?]後郭嘉得曹操謀士荀彧的推薦,代替早逝的戲志才,曹操與郭嘉討論天下大事後說:「令我成就大業的人,必定是這個人。(原文: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出門後,亦高興的說:「果然是我主公。(原文:真吾主也。)」便被表為司空軍祭酒。

出謀獻策劉備被呂布襲擊,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攬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贤士的惡名,那智者、将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察覺!」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

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备得人心,不會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198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呂布必敗,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不久,劉備藉口攻打袁術而離開曹操的勢力中心,程昱、郭嘉曾再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果然奪了下邳,對抗曹操,曹操大嘆不應放走劉備,便決定與袁紹開戰前,先東征劉備,眾將領都擔心袁紹會南下,但曹操不認同,郭嘉亦認為先東征較為務實。最後曹軍遂大破劉備,解決了東邊的問題。

算盡袁家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

200年,曹操大敗袁紹。不久袁紹死去,曹操出兵討伐袁紹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節節勝利,眾人都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唯獨郭嘉則認為應退兵,令其自相殘殺,曹操從計,南擊劉備。袁譚、袁尚果因爭奪冀州而開戰。可是袁譚為袁尚所敗,出走平原,並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進攻鄴城,將袁尚趕向北走。不久曹軍又擊敗袁譚,平定冀州。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目前的控制抵禦。曹操采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毀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袁尚逃到烏桓,許多人都認為烏桓地處偏僻,不用征討袁尚。郭嘉卻提出,袁家父子於烏桓人有恩,是烏桓舊主,讓其逃脫,恐將來東山再起。曹公意欲對南方用兵,到時候難免腹背受敵。趁袁尚根基未穩立馬發兵,方能防範於未然。

郭嘉進言道:“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覆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遲早是隱患,現在四州未穩,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胡人一動,舊臣覆應,民夷俱動後方就不安穩了。

曹營中都怕荊州的劉表會派劉備偷擊許都,但郭嘉又認為劉表與劉備實是不和,所以應儘快解決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貴神速,宜留輜重,輕騎兼程,出其不意.曹操繼續北上,討伐袁尚及外族烏桓,果然大破敵軍,斬殺蹋頓,一路追殺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將他們殺死,表示歸附曹操,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惜哉奉孝郭嘉隨同曹操征討烏桓的途中,已經身染重病。在臨行前,就留下了遺言:“吾不南迴。” 當曹操自柳城北還時,由於水土不服,郭嘉病情加重,曹操非常擔心,不斷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術,死時三十八歲。郭嘉臨走前,也曾託付曹操照顧自己的妻子和一歲的兒子郭弈。曹操承諾以親子待之。曹操一輩的人中,郭嘉年紀最輕,曹操曾有意自己身故之後,由郭嘉輔佐自己的兒子。如今郭嘉早逝,曹操對自己的繼承人也無比擔憂。曹操到其喪禮時,慟哭流涕,對荀攸等說:「各位年紀都是我的一輩,唯獨奉孝最年少。當天下定了後,想囑託他後事,但他中年夭折,真是天命呀!」諡郭嘉為貞侯,其子郭奕繼嗣。 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大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奐於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相同,但增加遺計定遼東的劇情,成功讓公孫康斬殺二袁並降曹,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兼领辽东。

特徵郭嘉體弱多病,行為不太檢點,就算被陳群檢舉,但仍不作改變,不過曹操愛惜郭嘉的才能而不加責備。看其弱冠後隱居,可見他喜愛不受拘束。此外他有遠見,對他人的心理與性格都能推測清楚,如劉表、劉備、孫策、袁紹、袁譚、袁尚等都被其推測過,極其準確,又能精確的表達事情,曹操也大讚他「只有郭奉孝能清楚我的心意。」

家庭
子郭奕,郭嘉之子,繼嗣。任太子文學,早卒。
孫郭深,郭奕之子,繼嗣。
郭敞,有才識,任散騎常侍。
曾孫郭獵,郭深之子,繼嗣。

評價
三國誌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表郭嘉:「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擒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踰越險塞,盪定烏桓,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并前千戶。」

曹操書信給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云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http://www.oushe.cn/intro/3582

郭嘉年表




日期:公元170年

出生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

--------------------------------------------------------------------------------

日期:~~

早年听说袁绍求贤若渴,遂往之。但不久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纳才而不知用,难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遂去之。

--------------------------------------------------------------------------------

日期:公元196年 (27岁)

曹操得力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彧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有相间恨晚之意,曹操慨叹道:“能助我成就大业的非此人莫属!”郭嘉也欣然觉得“真吾主也!”遂出仕,被表为司空军祭酒。

从此,二人开始了十一年的黄金搭档。

--------------------------------------------------------------------------------

日期:公元197年 (28岁)

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与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势问计荀彧,郭嘉。出来乍到的郭嘉详细立体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状况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说曹操征讨吕布。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自己送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

--------------------------------------------------------------------------------

日期:公元198年 (29岁)

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泰山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徐州。曹操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东线,对吕布展开攻势。

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

郭嘉和荀攸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只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

--------------------------------------------------------------------------------

日期:公元199年 (30岁)

曹操派刘备朱灵联合袁术。郭嘉看破刘备狼子野心,与程昱,董昭谏曰:“刘备不可谴也!”曹操从言大悔,派人追刘备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刘备果然杀车胄叛走,联合东海贼寇聚数万之众欲与袁绍联兵。

(关于这一节,参考《傅子》及《资治通鉴》。《三国志》中没有相关记载,仅见于裴注。但是《魏书》中有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有人劝曹操杀刘备,郭嘉劝曹操莫因一害而伤众士之心,曹操笑而附之。)

--------------------------------------------------------------------------------

日期:公元200年 (31岁)

曹操谴将征讨刘备,不克,欲自讨之。诸将都惧怕袁绍偷袭后方劝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义,问计于郭嘉。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

同年,曹操和袁绍对峙于官渡,正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此时,江东小霸王孙策刚刚成就江东霸业,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

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众养死士的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但还是和孤家寡人一样容易对付。如果有刺客伏杀,只不过能凭借一人之勇罢了。我看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过刺杀)果然,孙策是年死于许贡家客的刺杀,北进计划毁于襁褓。

曹操终于打败了强于己数倍的袁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日期:公元203年 (34岁)

袁绍已死,袁尚、袁谭被逐退到黎阳。诸将想乘胜攻破二袁。郭嘉说曹操道,谭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记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曹操十分赞同,于是南征,在军队形至西平的时候,果然谭尚变起,袁谭被击败走保平原。曹操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

是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

日期:公元205年 (36岁)

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

日期:公元207年 (38岁)

袁尚逃入乌桓。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夷人贪婪不义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郭嘉进言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胡人一动,旧臣复应,民夷俱动后方就不安稳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不尽其用。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啦。”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

到了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便问计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行小路奇袭柳城,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也许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曹操痛拗失声,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户,谥贞侯,并谓荀彧等曰:“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但他夭折在巅峰之年,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嘉长子奕,字伯益,为太子文学,也早逝。子深,猎先后继承封嗣,生平不详。

嘉孙敞,字泰中,有才识,位散骑常侍。

--------------------------------------------------------------------------------

日期:公元208年 (郭嘉去世的次年)

曹操兵败赤壁,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袁紹的劣勢,認為曹操有“十勝”: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禦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饑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禦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讚,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無怪乎曹操聽後讚不絕口,“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遂“表為司空軍祭酒”。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西元179年-251年,72歲,(河內溫縣孝敬裏(河南溫縣招賢鎮),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曆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 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將司軍鈞,字叔平。司軍 鈞生豫章太守司軍量,字公度。司軍生潁川太守司軍俊,字元異。司軍俊生京兆尹司軍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上述內容均取自《晉書-宣帝 紀》)。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晉書-禮志》)。

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輩;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程昱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原名程立,三國時期東郡東阿人。曹操麾下最優秀謀臣之一。程昱身長八尺三寸,有漂亮的鬍鬚髯髮。

黃巾之乱时期,縣長官防法城市,程昱用計退敵,保全了家鄉東阿城沒有被黃巾賊蹂躪。
曾經受兗州刺史劉岱賞識,但沒有太大意願輔佐劉岱,只曾進言勸說劉岱放棄支持公孫瓚,改而支持袁紹。之後轉進曹操麾下,當漢獻帝以許昌為首都時,封程昱為尚書。這時,兗州還沒有平定,皇帝又封程昱為東中郎將,同時擔任濟陰太守,以及兗州的都督。當劉備失去徐州,來依附曹操時,程昱建議曹操殺劉備,以除後患,曹操不聽。後來,曹操又派遣備回徐州要攻擊袁術,程昱與郭嘉建議曹操說:「主公您之前不殺劉備,我們都覺得不太妥當。現在又借他兵,他必定會有異心。」曹操覺得後悔,要追他也來不及。等到袁術病死,劉備至徐州,就殺了車冑,起兵背叛曹操。

當時,袁紹在黎陽,即將舉兵南渡,準備一統中原。那時,程昱有七百個士兵守鄄城。曹操聽到這件事,派人告訴程昱要增加他二千名士兵。程昱不肯,他說:「袁紹擁有十萬大軍,自以為所向無敵。現在看見我兵很少,必定輕視我,不會來攻擊。但是如果增加我的兵,超過太多則敵軍會覺得不可不攻,攻了也一定會被攻下來,只是白白損失我們的兵將」曹操接受。袁紹聽說程昱兵這麼少,果然不去攻他。曹操對賈詡說:「程昱的膽量,真的超過古代武士賁、育」。後來程昱幫忙評定袁紹,討伐袁譚、袁尚。曹操就封程昱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不過,程昱個性剛強暴燥,跟很多人有過節。有人告程昱謀反,但曹操對他越好。後來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立魏國,封程昱為衛尉,進一步封他為安鄉侯,增加食邑三百戶。剛準備要封他當公,程昱就去世了,皇帝為他流淚,追贈他當車騎將軍,諡號是肅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荀彧

荀彧,(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後漢書•荀彧傳》)。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彧初為袁紹手下,因見其難成大事,遂攜其侄荀攸投奔曹操,被曹操重用,稱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荀彧為曹操出過很多重要的戰略謀劃,如以兗州為基地、二虎競食和驅虎吞狼、迎漢獻帝往許都、開玄武湖練水軍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後為漢侍中、尚書令,參與 國家大事並經常留守許都。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而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官渡之戰籌畫糧草供給及回信堅 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後得已擊敗袁紹統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畫。時董昭勸曹操稱魏公,荀彧表示反對,曹操深感不滿,遂將其招入軍中,從征孫權。荀彧因病留 于壽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殺。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荀攸

荀攸,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荀彧的從子。荀攸祖父曇,官至廣陵太守。外戚何進總政時,征拜攸黃門侍郎。董卓亂起,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等謀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獄。董卓被誅後,獲釋歸鄉。後被曹操征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以功封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歲。魏正始年間,追諡敬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東漢時河東楊縣(今中國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中國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將領,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

原為軍閥楊奉的部下,任騎都尉。196年,曹操擊敗楊奉後投靠曹操。參加過多次重大作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曹操曾稱讚徐晃:「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在曹操軍中歷任裨將軍、偏將軍、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官渡之戰中燒燬袁紹的後勤糧草有功,加封都亭侯。曹丕稱帝登基後官拜右將軍,封逯鄉侯,後進封楊侯。於上庸擊敗劉備後,駐守陽平關,改封陽平侯,假節鉞,食邑3000。徐晃對曹氏集團忠心耿耿,曾說過:「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當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227年病死,死後諡壯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孫策

孫策字伯符,破虜將軍孫堅之子。堅死後投靠袁術,但因術只重用親信,故策甚失望。後孫策得袁術資助,自領兵馬轉戰江東。

孫策為人闊達,善於用人,故甚得江東民心。孫策平定江東後,自領會稽太守,並以其親族分守諸郡。袁術僭號稱帝時,策與之絕交。

後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策欲謀襲許都。其後孫策為故吳郡太守許貢之部下所殺。時年二十六歲。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孫權

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後,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三國演義 周瑜生平簡介



周瑜(西元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漢族。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西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為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于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地位卻比自己高,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黃蓋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三國時孫吳名將,善使一條鐵鞭。先從孫堅起兵,黃蓋與程普等人同為宿將。從擊劉表,敗表將蔡瑁。孫堅死後,又先後隨孫策及孫權, 披甲四出周旋,攻陣屠城。赤壁之戰前,黃蓋見為糧官,並為主戰派代表,于孔明舌戰江東群儒時,厲責東吳問難諸人。隨周瑜抵抗曹操,私自建議策動火攻,又甘受苦肉計(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獻詐降書以賺曹操。最後擔任先鋒,親入險境,火燒曹操水軍,成就大功;然而自己卻被張遼以箭射傷,幸得韓當軍士所救,安然無事。

黃蓋一生的後期主要從事的是平叛和地方管理事物,由於成績突出,被孫權任命為偏將軍一職,直到病逝。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程普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河北豐潤)人。三國時吳國大臣。

程普初為州郡吏,曾隨吳國的奠基人孫堅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他"攻城野戰,身被創夷"。

孫堅死後,他又從孫堅之子孫策。漢獻帝初平四年(西元193元),孫策開始了平定江東的戰爭,先攻廬江,然後回師東渡,直落吳、會稽、丹陽、豫章、新都等五郡。程普因戰功,被封為吳郡都尉。後遷丹陽都尉。有一次孫策軍隊被圍,處境險惡,程普率騎兵緊緊保護孫策突圍。他手持長矛,驅趕坐騎,大聲呼吼著沖向敵陣,敵方個個心驚膽戰,無人敢當,孫策因而脫身。程普因捨身救主拜為蕩寇中郎將,改零陵太守。建安四年(199年),船隻總數又隨孫策征討劉勳,襲破廬江郡,得袁術部曲3萬餘人。

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轉戰東西,鎮壓反叛,征討江夏,平定樂安,始終是戎馬倥傯,"人不解甲,馬未卸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企圖統一中國。佔據長江中下游的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共拒曹操。孫劉以5萬人的聯軍在赤壁(合湖北嘉魚縣西北),與曹軍決戰。主帥周瑜與程普為東吳軍隊的左、右都督。

他協同周瑜及其他戰將,利用火攻,擊破曹軍。曹軍敗走華容,"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曹至南郡",程普直按參加了進攻南郡的戰鬥,驅走曹操的征南將軍曹仁。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建安十四年(209年),程普任江夏太守。

程普是東吳的開國重臣和三代元老之一,是軍界、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朝野內外,皆因其德高望重而尊稱他為"程公"。

程普"好性施與,喜上大夫"。曾以年長功高自居,瞧不起周瑜,多次當眾施加淩辱。然而周瑜"性度恢郎",心胸寬廣,能忍辱負重,每每寬容,從不計較。程普為之感動。他知錯則改,從此心悅誠服,並和周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主動對人說:"與周公瑜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周瑜死後,程普代任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他又"還領江夏",被任命為蕩寇將軍。孫權稱帝后,"追論普功",封他的兒子程咨為亭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東吳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官至橫江將軍。在周瑜去世後接掌前線軍事,力主與劉備勢力聯合對抗曹操。

魯肅出身于富豪家族,但祖輩無人出仕為官。他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由祖母撫養長大。董卓之亂時,賣掉土地,以財賑濟宗族鄉親和結交朋友。他少有大志,輕財好施,喜歡習武騎射,所以在當地頗有名,袁術在 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特任命他為東城長。魯肅辭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長,曾請魯肅資助軍糧。魯肅慷慨地指給他一個裝有三萬斛糧食的大糧 倉。周瑜感激不已,遂結為知己。西元200年,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歸附孫權。孫權非常器重魯肅,與他“合榻對飲”,議論時事。魯肅勸孫權“鼎足江東,以觀 天下之釁,……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孫權很佩服他的才能。西元208年赤壁大戰時, 魯肅為贊軍校尉。他首先向孫權提出了聯劉拒曹的戰略方針,並出使劉備處,以促成孫劉聯盟。西元210年,周瑜病逝,魯肅被任命為奮武校尉,領周瑜軍,駐紮 在江陵。後來,轉屯陸口,被授予漢昌太守、偏將軍。次華(214年),轉橫江將軍。西元215年,駐兵益陽(今湖南益陽市)。西元217年,魯肅病逝。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的重要軍事將領,吳王孫權稱帝後被任命為丞相,在三國前期曾多次率領吳國軍隊抵禦北方的魏國及西方的蜀漢的核心人物。

陸遜出身於江東世族,年少時跟隨其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後九江軍閥袁術謀攻廬江,為避戰禍陸康便遣陸遜及其親族返回吳郡以避戰禍。

陸遜年21歲時投入孫權旗下,當時吳郡、會稽郡、丹楊郡多有山越盜賊潛匿,陸遜建議孫權曰:「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孫權便遣陸遜多次領兵征討山越,多有斬獲。將其中強者補充兵員,羸弱者充實戶籍,並於征討中得精卒數萬人,有效抒解當時吳國人口不足的問題。

陸遜最著名的戰役則是防禦蜀軍來襲的「夷陵之戰 」(222年)。在這場戰爭中,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大敗漢帝劉備於夷陵,使劉備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裏,確保了吳國在荊州的統治,也以致於蜀漢後期一蹶不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周泰

周泰(?-225年),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在安徽省)人,中國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的武將,其兒子分別為周邵和周承。

在效力孫吳期間表現頗為英勇,曾討伐劉表的手下黃祖及參與赤壁之戰,吳國不少主要戰役他也有份參與。

在《三國演義》中,周泰與蔣欽原為中國東南部的強盜,孫策脫離袁術下江東自立門戶時,和周瑜等人先後率眾投靠,曾參與夷陵之戰,並在此時殺掉沙摩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韓當

韓當(?? - 227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勳。

韓當臂力不凡,善射、騎馬。而且勤苦有功,常與各將領分享功績,直到孫堅逝世,都任別部司馬。在外為帥,時常激厲將士,同心同力,又敬重上級,奉遵法令,孫權大感欣賞。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掖縣)人,東漢末年群雄孔融、劉繇將領,後投靠孫策。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有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多方面展現其才能,智勇雙全,可謂一代名將,領軍之才。然而早死,所以有「所志未從,奈何而死」的遺憾。

少時好學,曾仕於郡奏曹史。後來州郡有隙,太史慈以巧計令有司不採信於州府,所以開始知名,但被州府所仇視,於是北逃遼東郡。後其母以孔融多次致贈餉遺,而孔融被黃巾軍所管亥所圍,便叫太史慈前往幫助,先用計突破了黃巾軍包圍,前往劉備處求助,圍解後,孔融說 :「卿吾之少友也。」太史慈回家拜母後,其母亦說:「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輾轉來到江東後,本想見同郡劉繇,於是來到曲阿縣,卻在見前孫策軍已至,太史慈不被重用,卻只負責偵視輕重。當時他獨自與一騎卒來到神亭,遇到孫策,孫策那邊的十三從騎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之輩,太史慈卻仍然上前一鬥,孫策與他單挑。孫策刺下太史慈的馬,而攬得太史慈項上手戟,太史慈亦得孫策兜鍪。剛巧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後劉繇逃走,太史慈則前往涇縣,建立屯府。最後卻被孫策俘虜,孫策因惜英雄,決定收攬他。後劉繇破,並且餘下萬多士眾未降,太史慈便受命前往安撫。其他人都認為太史慈會北還不回,孫策卻堅持相信太史慈,二人更約定不過六十日後回,太史慈亦在期限中回來。後孫策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各將抵抗劉表從子、被稱驍勇、而曾數次攻寇艾、西安等縣的劉磐,太史慈到任後,劉磐也未再為寇了。在討伐麻、保賊時,太史慈更引弓射樓,一箭貫穿敵人的手,直中樓中短樑,弓術如此精妙。甚至連曹操都聞其名而與他通信,但太史慈都沒有理會。

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委任他南方之事。建安十一年(206年)逝世,享年四十一歲。《吳書》載他臨亡時,歎息道:「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孫權甚為悼惜。《三國演義》中初登場為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後來與《三國志》中沒有太大分別,但其死時卻往後了調了數年,於群英會、赤壁之戰中,太史慈也有登場,後來更於合肥之戰一役中被張遼將計就計,身中數箭,死於戰場中。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8/17/2008

孫皓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國三國時代東吳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孫權被廢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是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

雖然他的前任孫休已經有兒子,但孫休去世時這個兒子十分年幼。群臣鑒於蜀漢之亡,認為主少國危,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所以作為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便被擁立繼位。孫皓即位後,追諡父親為文皇帝,並為他舉行祭祀。

據《三國志》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但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另外,他也把擁立自己的家臣殺掉 (據說他們後悔擁立孫皓,被他知道而見殺) ,又曾遷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漢),大興土木。

孫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司馬炎受禪稱帝,建立西晉。司馬炎本來打算立刻攻伐東吳,但國內贊成及反對征吳的兩派發生紛爭,使吳國在這段時期得以苟延殘喘。

孫皓曾任用陸遜的族子陸凱為丞相。陸遜次子陸抗亦被孫皓委派鎮守襄陽等處的邊防。兩人均是東吳名臣。據正史記載,孫皓曾對兩人的直諫有所不滿,但因他們家族勢大,孫皓始終沒有懲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

陸凱、陸抗二人於269年和274年相繼去世。吳國失去了兩位重臣,政局轉壞。不久,西晉內部達成了伐吳的一致意見,遂於280年揮軍南下。在西晉強大的軍事攻勢下,吳軍毫無抵抗之力。結果建業陷落,吳國滅亡,孫皓本人也成了晉武帝的俘虜。

孫皓歸晉之後,被封為歸命侯,晉太康四年末去世。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張昭

張昭少時好學,博覽群書。二十歲時拒絕應試孝廉而與名士王朗等人討論時事,深受陳琳賞識。東漢末年張昭避亂揚州。孫策舉事時,張昭出任長史、撫軍中郎將。孫策器重張昭,有關文武之事均由張昭辦理。 孫策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則盡力輔佐孫權,迅速穩定了民心士氣。張昭敢於直言諫議,曾因違背孫權意願而一度不讓他朝見。孫權稱帝之後,張昭因年老多病而辭官,著有《春秋左氏傳》和《論語注》。 嘉禾四年,張昭去世。孫權素服弔唁並贈諡號文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丁奉

丁奉是吳國晚期名將,曉勇而有計謀。他年輕時作小將,多次跟隨其他將領征伐,經常勇冠三軍。孫亮繼位後,丁奉升為冠軍將軍,參加了吳魏龍興之戰,大破敵人先頭部隊,立下了大功,升為滅寇將軍。孫休繼位後,丁奉説明孫休用計誅殺了權臣孫綝,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後來,孫休病逝,丁奉等人擁立孫皓為帝,被封為右大司馬、左軍師。幾年後,丁奉去世,家人受讒言而被流放。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甘寧

甘寧(?—222),字興霸,東漢巴郡臨江(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少年有力,讀諸子,17歲左右任過蜀郡丞。西元204年率八百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西元205年轉托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 。西元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 ,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擊合肥退張遼,百騎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拆沖(常勝)將軍。西元222年春二月戰死于吳蜀夷陵之戰,而後歸葬于甘寧鎮。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三國演義 張飛生平簡介

張飛(167?—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字翼德),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身高約合現今1.78米,劉備、關羽之義弟,於虎牢關大戰呂布,早年隨劉備南征北伐,演義中個性剛烈暴躁。

後來劉備於長板坡大敗,張飛立在長板橋上斷後,大叫:“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演義中因為聲音威震如雷,把夏侯傑當場嚇死。曹操疑有伏兵,又懼張飛神勇,也嚇得轉身就跑。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下荊南,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到南郡。

213年,張飛、諸葛亮、趙雲等領荊州兵入蜀增援。平定江州,智取嚴顏。劉備成為蜀主,賜張飛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遷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劉備稱為關羽報仇,興兵討伐東吳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演義中臨近出發時,因鞭撻張達﹑範疆,使其懷恨在心,半夜潛入張飛臥室暗殺,更帶同其首級奔赴孫權。後主劉禪時追諡為桓侯。

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張郃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身高約合現今1.75米。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斬烏丸單于蹋頓于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禦孫權。後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主力,使敵軍十萬退卻,更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敵國,名威天下,為操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黃初三年,抱病退吳將呂範。遼病篤,卒于江都,諡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于禁

于禁,魏國五子良將之一。他最早隨鮑信起兵,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官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恰好此時張繡叛變來攻,於禁就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興,於是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敗呂布,破袁紹,於禁與其他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官而表現活躍。還有一次曹操厭惡朱靈並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被遷至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軍而被擒,於禁投降了敵人,而他手下的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也就歸屬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鬚髮皆白,面容憔悴,淚流滿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見高陵(曹操的陵墓),因為陵中畫有他屈膝降敵,龐德不屈的圖畫,所以於禁不久就羞愧發病而死,死後追諡為厲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樂進

樂進,字文謙,籍貫[豫州]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三國時曹魏名將。以膽識英烈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隨軍多年,南征北戰,戰功無數,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於瓊。又從擊袁紹子譚、尚于黎陽,斬其大將嚴敬。樂進與張遼、于禁、張郃、徐晃號為名將。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非等人,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逝世,諡曰威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李典

李典,字曼成。山陽郡钜野縣(今山東钜野)人。史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去世。魏文帝繼位後追號湣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許緒

譙國譙人。高八尺,腰大十圍,容貌雄毅,葛陂賊戰箭矢末擲石攻敵, 倒牽牛反向百余步, 賊眾聞褚之名皆畏憚。褚官渡誅反賊。關中戰時褚左手舉鞍, 右手控船護操安渡(有歧義,可能是張郃所為。馬超欲襲曹操, 以從騎為褚, 超不敢動。操薨褚哭至吐血, 後遷武衛將軍, 曹叡繼位封牟鄉侯, 諡曰壯侯。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馬超

(176—222年),字孟起,因穿白袍銀甲,騎白馬,人稱"錦馬超",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名門望族。其父馬騰,字壽成,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騰父馬肅,字子碩,漢桓帝時為天水蘭幹縣尉,後失官流落隴西,娶羌女生馬騰,故而馬超有四份之一的羌人血統。

建安十六年,曹操西討漢中張魯。關西諸將疑操欲對其不利,遂以馬超、韓遂二將為首起兵抗曹。兩軍在潼關對峙月餘,最後曹操以離間計引起馬超、韓遂二人不和。關西軍大敗,馬超投靠張魯。而曹操亦於建安十七年誅殺其父馬騰,夷其三族。

演義中馬超則為報殺父之仇而興兵。

後來馬超奉張魯之命進攻葭萌關。孔明故意對劉備說只有關羽可與馬超一戰,此一激將法令張飛立下軍令狀,鼓足鬥志迎敵。剛到葭萌關,張飛便與馬超大戰。二人大戰兩百回合,不分勝敗。天黑後,點上火把再戰,兩人又戰百餘回合,又是不分勝負。

建安十九年,張魯部將楊昂因忌馬超才能,而屢屢向魯進讒。馬超恐張魯對其加害,遂投劉備。適備圍成都,超遂自請為先鋒以攻城。城中軍民大驚。 演義中進讒者為楊松,孔明遂命馬超的故人李恢前往勸降。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時曾邀馬超緊守西平關鎮住羌兵。八十七回,諸葛亮南征孟獲,又讓馬超把守漢中關口。

劉備稱帝後,拜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

蜀漢章武二年,馬超病逝,享年四十七歲。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黃忠

(?? — 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原在荊州劉表麾下任中郎將,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及後曹操南侵荊州,仍擔故任,假行裨將軍,屬長沙太守韓玄手下。
 
赤壁之戰後,劉備征荊南四郡。黃忠率兵拒之,並與關羽單挑,互有勝負。兵敗後受劉備的誠意感動而投靠劉備,並隨劉備軍隊入川。後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於葭萌關受任進攻成都,作戰時身先事卒、勇冠三軍。益州定後,被封為討虜將軍。
 
219年,劉備北攻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以逸待勞,斬殺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升為征西將軍。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後將軍,賜關內侯,與張飛、馬超、關羽同位。演義中和關、張、趙、馬並稱“五虎大將”。黃忠次年隨劉備伐吳,不幸被箭射死。追諡剛侯。現在四川成都西郊營門口黃忠村,建有“黃忠墓”。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孫堅

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據傳為孫武的後代。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與朱雋一起剿滅黃巾軍。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並參加過討伐董卓之戰。西元一九二年袁術派他前去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西元229年春,孫堅的二兒子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后,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關公/關羽/關雲長生平簡介

關羽字雲長(關雲長)(162-220),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為劉備義弟,熟讀春秋,為人忠義,可見於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等典故。演義中和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並稱“五虎大將”。

演義中關羽(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有萬夫不敵之勇。曾受封為前將軍,漢壽亭侯。後大意失荊州,為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所獲。孫權命人斬之,將頭顱送往許昌嫁禍曹操。

關羽(關雲長)死後受民間推崇,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封號及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又有被後人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由於《三國演義》等作品認為關羽(關雲長)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而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關老爺,直至現代,民眾也會祭拜關羽,祈求平安、財運等等。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劉禪生平簡介

劉備之子,于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據《三國志》記載,劉禪是甘夫人所生。荊州當陽長阪坡之戰時被趙雲從亂軍中救出。212年,被孫夫人攜返東吳時被張飛和趙雲截下。

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繼位初期遵從父親遺命,將軍政大事交於諸葛亮處理:“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

後來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再議北伐。

但此後寵信黃皓,敗壞政事,疏離賢才,導致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將鄧艾繞過維奇襲成都,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晉帝封為“安樂公”。

蜀漢亡後,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故意演奏蜀地樂曲。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安樂公思念蜀國否?”劉禪答道:“此樂間,不思蜀也。”舊臣郤正對他說:“陛下如何答應不思蜀也?倘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晉公必放陛下歸蜀矣。”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欲哭無淚,只好閉目。司馬昭曰:“何乃似卻正語耶?”劉禪大感驚奇,反問司馬昭何以知道。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與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從此再也不懷疑他。(這就是典故“樂不思蜀”。)

西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劉禪去世,晉諡劉禪為安樂縣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