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掖縣)人,東漢末年群雄孔融、劉繇將領,後投靠孫策。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有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多方面展現其才能,智勇雙全,可謂一代名將,領軍之才。然而早死,所以有「所志未從,奈何而死」的遺憾。
少時好學,曾仕於郡奏曹史。後來州郡有隙,太史慈以巧計令有司不採信於州府,所以開始知名,但被州府所仇視,於是北逃遼東郡。後其母以孔融多次致贈餉遺,而孔融被黃巾軍所管亥所圍,便叫太史慈前往幫助,先用計突破了黃巾軍包圍,前往劉備處求助,圍解後,孔融說 :「卿吾之少友也。」太史慈回家拜母後,其母亦說:「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輾轉來到江東後,本想見同郡劉繇,於是來到曲阿縣,卻在見前孫策軍已至,太史慈不被重用,卻只負責偵視輕重。當時他獨自與一騎卒來到神亭,遇到孫策,孫策那邊的十三從騎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之輩,太史慈卻仍然上前一鬥,孫策與他單挑。孫策刺下太史慈的馬,而攬得太史慈項上手戟,太史慈亦得孫策兜鍪。剛巧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後劉繇逃走,太史慈則前往涇縣,建立屯府。最後卻被孫策俘虜,孫策因惜英雄,決定收攬他。後劉繇破,並且餘下萬多士眾未降,太史慈便受命前往安撫。其他人都認為太史慈會北還不回,孫策卻堅持相信太史慈,二人更約定不過六十日後回,太史慈亦在期限中回來。後孫策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各將抵抗劉表從子、被稱驍勇、而曾數次攻寇艾、西安等縣的劉磐,太史慈到任後,劉磐也未再為寇了。在討伐麻、保賊時,太史慈更引弓射樓,一箭貫穿敵人的手,直中樓中短樑,弓術如此精妙。甚至連曹操都聞其名而與他通信,但太史慈都沒有理會。
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委任他南方之事。建安十一年(206年)逝世,享年四十一歲。《吳書》載他臨亡時,歎息道:「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孫權甚為悼惜。《三國演義》中初登場為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後來與《三國志》中沒有太大分別,但其死時卻往後了調了數年,於群英會、赤壁之戰中,太史慈也有登場,後來更於合肥之戰一役中被張遼將計就計,身中數箭,死於戰場中。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