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08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國時期魏王朝的創建者。

丕少時好弓馬,誦詩、論。及長,熟讀《五經》、《四書》、《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畢覽。他生於戰亂年代,青年時便隨軍作戰。建安16年(211),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22年(217),被曹操立為嗣。曹操死後,丕襲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漢稱帝,為魏文帝,都洛陽。

他一生注重政治和文學。在政治上,曹丕比較保守,用人上不再“唯才是舉”。他推行九品中正制,確立、鞏固士族門閥的特權,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官僚體制。為實現南北統一,他曾兩次出兵伐吳,一次在黃初5年(224),因江水盛長,未能如願;一次在黃初6年(225),因天寒結冰,舟師不可入江,只好作罷。

曹丕在文學上著作甚豐,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學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宣導者。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他一生存有辭賦30篇,詩40餘首,《黃覽》100卷,《列異轉》3卷。

曹丕與故鄉譙縣(今亳州市)的關係十分密切。他生於譙縣,視故鄉為“龍興之地”,稱帝后改譙縣為陪都,使譙縣轄區擴大,人口增多,生產恢復。他稱帝不久,即 率軍入譙,設宴“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于邑東”並下令立“大饗之碑”,蠲免故鄉百姓田租,徙民屯田於譙,對故鄉譙縣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返回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沒有留言: